自查自纠工作情况报告:如何避免_零报告_走过场?

自查自纠职业情况报告:怎样避免”零报告”走过场?

自查自纠职业为何屡现”零报告”现象?

“80%单位提交’零报告’,一查全是难题”—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地方的自查自纠职业中并不少见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说白了,就是部分单位和干部把自查自纠当作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,而不是真心实意找难题、改难题。安徽省凤阳县的案例就很典型:84家单位中75家递交”零报告”,结局督查发现26个难题涉及6家单位。

自查自纠职业本该是发现难题、难题解决的第一道防线,却被一些人当成了”遮羞布”。有些单位担心难题报多了会影响考核,有些干部则抱着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。这种形式主义的行为,不仅违背了自查自纠的初衷,更可能让小难题演变成大难题。那么,怎样才能让自查自纠职业真正发挥影响呢?

自查自纠职业中常见的三大误区

在实际操作中,自查自纠职业往往陷入三个误区:一是”零报告”现象,明明有难题却装作没难题;二是”小难题”现象,专挑不痛不痒的难题上报;三是”走过场”现象,把自查当作例行公事应付了事。

“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—明明掌握了确凿线索,相关单位还是提交了’零报告’。”一位纪检干部无奈地说。更常见的是,一些单位热衷于上报”党小组会议开得不够深刻”这类无关紧要的难题,而对公款吃喝、扶贫责任不落实等实质性难题却避而不谈。

这些误区背后反映的是什么?是怕担责的心理,是侥幸的心态,更是监督机制的不完善。如果自查自纠职业只停留在纸面上,那它还有什么意义?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面?

让自查自纠职业落地见效的三大举措

要让自查自纠职业情况报告真正反映难题、难题解决,必须采取有效措施。开门见山说,要强化”回头看”机制。像河南省渑池县那样,自查后及时开展复核,对各单位自查情况公开并接受群众监督,这样才能形成压力。

接下来要讲,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。中共中央党校冉昊副教授的建议很有见地:”由行为主体之外的人担任委员,通过’事前’与’事后’监督相结合”。自查不能完全依靠自觉,必须有外部力量参与。

最重要的是,要树立正确的问责导向。对如实反映难题的单位要给予肯定,对隐瞒难题的要严肃处理。只有形成”发现难题不报比难题本身更严重”的共识,才能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。你们单位是怎么做的?效果怎样?

自查自纠职业的核心在于”真”字

说到底,自查自纠职业情况报告的价格不在于报告本身,而在于是否真正发现难题、难题解决。正如文章最终强调的:”自查自纠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防线,要点在于主动发现难题,自觉抓好整改,积极防微杜渐。”
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自查自纠职业也不能止步于形式。只有每个单位、每位干部都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,真查难题、真改难题,自查自纠职业才能真正成为推动职业的有力抓手。否则,这条本应坚实的防线,就真的会变成可有可无的虚线了。你们觉得呢?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