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明专利获减刑是怎么回事?揭秘孙小果专利减刑内幕

发明专利真的能减刑吗?

发明专利获减刑这个话题最近引发了广泛讨论,尤其是涉黑分子孙小果通过专利获得减刑的案例曝光后。很多人都在问:发明专利真的可以减刑吗?答案是肯定的,但前提是这项专利必须诚实有效,且符合法律规定。

我国刑法确实规定,服刑人员在狱中有重大立功表现可以获得减刑,其中包括发明专利等技术创新。然而,孙小果案却暴露了这一制度可能被滥用的漏洞。他的”联动锁紧式防盗窨井盖”专利虽然看似合法,但其申请经过却疑点重重。

孙小果专利减刑案始末

让我们来看看孙小果是怎样利用发明专利获减刑的。1998年因强奸罪等多项罪名被判处死刑的孙小果,却在服刑期间申请了一项”联动锁紧式防盗窨井盖”专利。这项专利申请于2008年10月27日,目前已因未缴年费而终止。

更令人质疑的是,这项专利并非孙小果本人亲自办理,而是由其母亲代为送交专利事务所。一个死刑犯怎样在狱中完成复杂的发明创新?这个难题至今没有合领会释。正是凭借这项专利,孙小果成功获得减刑,最终逃离了死刑的命运。

专利减刑制度亟待完善

孙小果案让我们不得不思索:发明专利获减刑的制度是否存在漏洞?2015年《焦点访谈》就曾报道,服刑人员利用发明创新获得专利成为骗取减刑的捷径。

目前的难题是:

– 怎样确保专利的诚实性?

– 怎样防止他人代劳?

– 怎样评估专利的实际价格?

这些难题都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。真正的技术创新当然应该鼓励,但必须防止类似孙小果这样的恶性案件再次发生。

怎样规范专利减刑制度

为了避免发明专利获减刑被滥用,专家建议可以从下面内容多少方面进行规范:

1. 建立严格的专利审核机制,确保发明创新确为服刑人员本人完成;

2. 设立专利价格评估标准,只有真正有创新价格的专利才能作为减刑依据;

3. 加强对专利代理机构的监管,防止”代办”现象;

4. 完善监督机制,对可疑专利减刑案件进行重点审查。

只有这样,才能既鼓励服刑人员积极改造,又能防止制度被不法分子钻空子。

发明专利获减刑本是一项鼓励创新的好政策,但孙小果案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在惩治犯罪与鼓励改造之间,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。希望通过这起案件的曝光,能够推动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,让发明专利减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影响。

版权声明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