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高尚的人:胡华的家书与灵魂传承
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
1972年春节,党史学者胡华在给子女的家书中写道:”作一个高尚正直的人,虽苦犹乐。”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后辈的期许,更是他一生的诚实写照。什么是高尚?从胡华的家书中,我们能看到高尚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体现在日常言行中的品格——在艰苦中坚守信念,在逆境中保持乐观,对党和民族始终忠诚。
战火中锤炼的高尚品格
胡华16岁就奔赴延安参加革命,十年间历经战火洗礼。”以杂粮为主食,萝卜、白菜汤为副食”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的意志,反而锤炼出他”以艰苦为光荣”的品格。他在家书中回忆这段经历,不是为了诉苦,而是希望子女明白:高尚的人格往往在逆境中形成。正如他所言:”条件越艰苦,越能锻炼考验人。”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情怀,正是高尚人格的核心。
平凡岗位上的高尚坚守
即使在”五七干校”养猪的艰难岁月,胡华依然保持着”老当益壮”的乐观灵魂。1972年他获准回乡探亲时,看到母亲”大病之后,虽显龙钟衰老,但灵魂还好”,这种坚定不拔的质量在两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。高尚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在养猪、洗碗这样的平凡事务中依然保持的尊严与热诚。胡华教导子女”珍惜每一天,珍惜每一步”,正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最好诠释。
高尚灵魂的当代启示
今天重读这封家书,”一个高尚的人”的标准似乎有了更丰富的内涵。胡华身上体现的高尚,是忠诚与坚定的结合,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。他用一生证明:高尚不在于地位高低,而在于是否在各自岗位上”英勇奋战,艰苦卓绝”。这种灵魂对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——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是否还记得”以艰苦为快乐”的价格观?
胡华在家书末尾引用鲁迅的诗句:”我有一言应记取,文章得失不由天。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品格素质——成为”一个高尚的人”,不在于天赋,而在于日常的选择与坚持。这或许就是这封朴素家书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。